增强现实(AR)技术,博物馆应用新热点
发布时间:2020-08-25 22:40
发布者:admin
浏览次数: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大。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浓厚、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度,博物馆便成为了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建立,不仅可以传承文化,使优秀的文化得以继续发展;同时,博物馆作为一种旅游文化产业,能够与当地经济产生紧密的联系,带动部分经济的发展。博物馆最初成立时只是作为国家或地区物化的发展史,是文化传承的“实物仓库”,发展至今,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其保存自然、文化遗产,传播文化知识,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并未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对博物馆进行提升势在必行。增强现实技术作为一种体验式的科技元素,可以将实物场景与虚拟场景有效融合,实现用户与场景间的互动,该项技术的出现,能够有效增加博物馆知识传播方式的趣味性,并有望成为博物馆应用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增强现实技术在中国博物馆领域的应用现状
目前,在国内,AR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应用于博物馆参观中的更是数量有限,且根据博物馆规模与发展状况的不同,AR技术应用的效果也参差不齐。但总体来说,AR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文物展示、信息互动以及衍生品的开发等方面。
文物展示
文物“复原”。应用增强现实技术,将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参观者可以透过移动终端设备欣赏已经残缺的文物复原影像,不仅可以减少文物的人工修复痕迹,还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复原大量的文物,缩短人工修复的工期。例如,博物馆内残缺的古器皿虚拟复原等。
情景再现。除了文物的简单虚拟复原外,增强现实技术还可以展示文物背后故事的情景,即按照一定的主题,结合实景制作和数字化展示技术,把具有情景的展示平台呈献给参观者。情景体验的核心是让参观者体验展示的过程,让参观者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如在湖南省博物馆中,游客可以借助增强现实的设备看到“活着”的帛画《车马仪仗图》,看到头戴刘氏冠,冠带系于颌下,风吹动朱领白袖黑紫色长袍,腰间佩长剑的男子,正在检阅自己部属的场面。同时这幅帛画还可以通过3D语音为参观者讲解故事的前世今生,真正让参观者体验这副帛画的魅力。
角色体验。所谓的角色体验,是指通过虚拟角色,让参观者产生代入感,以此与展品减少距离感,融入到相应的场景中去体验展示的氛围,即将真实场景和虚拟实景叠加在一起,从而再现各种不可能再现的生动场景或是一些无法让参观者实际现场体验的场景。目前,许多博物馆为了增加展览的趣味性,利用虚拟的历史人物充当讲解员,参观者只要借助一定的AR设备,就可以随着这些“讲解员”一起参观博物馆。
信息互动
许多博物馆建立了自己的AR移动终端APP,参观者可以在博物馆中的虚拟文物上留下“某某到此一游”的足迹和评价,同时还可以将照片、语音分享至主流社交平台上进行大众互动与参观感想交流等。不仅如此,这些评论还会被永久保存,在参观者下次来到这里的时候还可以看到之前的记录,让其体会到新旧交替,时空穿越的交叉性。并且这种平台式的交流方式,对推动参观者的文明旅游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衍生品
随着AR技术的不断渗透,一些博物馆陆续推出了系列令人“脑洞大开”的文创产品,与流行艺术“牵线对话”,真正实现博物馆也“疯狂”。这些衍生品往往将博物馆中的文化内涵附着于日常生活用品上,进行时尚与生活的混搭,如卡牌、明信片、书籍、日历等。同时这些艺术的“载体”本身也是AR元素的依托,即将这些载体放在手机摄像头面前进行二维码扫描,有关博物馆的数字化内容就会展示出来,让参观者在其他地点也能体验到相关内容。如武侯祠博物馆推出的以“三国科技”为主题的AR明信片,明信片的画面显示三国时期一些精巧或庞大的机械设备,借助AR技术,受众可以直观感受这些机械设备的3D动态运作模式,从而直观的了解三国时期相关兵器的知识。
增强现实技术环境下博物馆体验的发展思路
参观者对于博物馆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充满了兴趣,如何利用增强现实技术的优势,挖掘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开发出获得公众认可的文创产品,是博物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构建完整博物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生态体系
用增强现实技术来提升博物馆的参观体验十分具有吸引力,但目前中国博物馆中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还处于碎片化、局部化的发展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应用体系。因此构建完整的博物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生态体系,对于推动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服务模式。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进行引导,一方面能够精确地扫描并识别博物馆内的环境,提供宏观的场景布局;另一方面能够提供基于实景环境的视觉导航,在参观者脚下显示虚拟路径指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参观者的参观效率。
内容模式。第一,在博物馆展品展示方面,除了目前国内最常见的文物“复原”、情景再现以及角色体验等应用,增强现实技术还可以用于对复杂系统进行虚拟拆解组合和呈现暂时无法展出的藏品等。第二,借助增强现实技术创建虚拟讲解员,或者将展品介绍植入到增强现实技术的相关应用中,可以有让参观者深入了解相关展品。第三,相比被动接受展出信息而言,一些基于展览内容的增强现实技术的互动类游戏或活动,更能吸引年轻参观者。第四,博物馆的相关文创产品可以作为场馆的一项盈利收入,但目前国内博物馆相关产品类型单一,博物馆应注重构建自己独特的品牌IP,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增强现实技术进行进一步分类设计。
平台模式。博物馆增强现实技术的平台模式应基于搭建统一的平台来完成,如博物馆专属APP,这个平台应包含消费者的社交互动,信息反馈以及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评价等功能。其中,信息反馈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允许参观者对博物馆的工作提出相关的意见或建议,以及允许参观者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在平台上对博物馆进行设计规划;二是为参观者提供文明参观的监督平台,即参观者可以将参观时发现的被破坏的展品或不文明的现象通过平台提交给博物馆的相关部门,为博物馆的维护与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在增强现实技术环境下,博物馆可以在平台上设置增强现实技术版的工作评价应用,使参观者可以在参观结束后直接对工作人员以及相关服务进行评价。
规范博物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的版权问题
博物馆使用增强现实技术增强相关展品时,这种“增强的展品”属于原展品的衍生物,一般需要考虑展品的版权问题。因此博物馆在进行相关展品的“增强”时,博物馆和社会大众应给予多方面的考虑:
博物馆应多使用公有领域的作品。有领域的作品一般已经超过了版权受法律保护的时间界限,保护期内的作品受到版权保护,超过保护期的作品则进入公有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因此对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完全可以进行数字化行为,这种情况下,无需获得所有权人对“衍生作品”的授权。
社会应对博物馆的行为给予宽容。博物馆具有社会公益性,对传播文化、提升国民素养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充分发挥其馆藏资源的功能是符合社会利益的。只要博物馆以满足社会公众学习的需要、共享信息资源、提高民族素质、提升博物馆寓教于乐的目的进行增强现实的数字化建设,并在数字化建设中没有对相关展品造成正常使用的影响,社会应对博物馆的行为给予宽容。其中,对于博物馆中对展品增强效果的应用属于非盈利性的,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倾斜,鼓励版权所有者免费授权或提供免费授权的期限;对于博物馆对展品增强效果的应用不属于非盈利性的,版权所有者在对版权使用报酬的收取时,应有别于社会上的商业性展览,降低收费标准。
完善博物馆信息安全的监督与管理机制
对于博物馆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应从行业外部与行业内部入手:
行业监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也应该面对“平台责任”这一互联网领域的监管问题,特别是对于博物馆这类的公益教育性领域,其对公民信息的保护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其整体形象的看法。因此,相关政府应对博物馆数字化发展实行“平台责任”化监管,具体体现在博物馆数字化平台责任的问责追究,即由于体验博物馆的相关增强现实技术,而严重危害到参观者的个人信息安全,造成其严重的经济或相关利益损失时,博物馆应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相关政府应通过严格的法律问责,来推动博物馆加强对参观者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视。
行业自律。博物馆在进行增强现实技术应用时,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体系来保障参观者的信息安全,其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信息保密工作。博物馆应对参观者的相关个人电子信息进行统一的整合和处理,未经参观者个人允许,不得用于第三方使用;二是加强信息技术安全处理,免遭外部攻击,同时制定详细的紧急响应计划,在遇到网络入侵事件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补救。并在日常做好定期入侵检测和敏感信息的监督,防患于未然。
加强博物馆展示内容的创新开发
目前,增强现实技术尚未完全应用于博物馆领域,新技术带来的全新体验,仍然冲击着参观者的感官。但是,单一技术带来的体验是一时的,随着这种技术在各个领域“遍地开花”,技术带来的大规模单一“复制”,终会导致参观者的审美疲劳。因此,在相关技术保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内容元素的创新开发,才能使博物馆的发展更具活力。
增强现实技术环境下博物馆内容元素的定期更新。为了增强创新性,迪士尼乐园每年都会更新三分之一的景区内容,以吸引游客再次旅游。虽然博物馆的发展模式有别于游戏乐园的模式,其展出的内容往往具有长期稳定性,难以做到定期更换。但在增强现实技术环境下,定期更新博物馆中与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的展示内容的互动形式,也有利于提升博物馆的发展水平。例如定期更新博物馆增强现实技术游戏的体验内容和体验形式、虚拟导游的讲解形式以及不断丰富文创产品的类型以及深耕文创产品的意蕴设计等。
注重博物馆文化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博物馆的从业人员构成中缺少专业的文化创意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博物馆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为了解决文化创意人才不足的问题,各地博物馆可以建立与专业设计团队或相关高校的交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配置。同时,博物馆应注重培育自身的文创团队。其中,重点培养具有跨学科、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努力打造一支具有文博专业素养,掌握文化产业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集合创意设计、时尚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工艺品设计以及新媒体运作等综合能力的研发团队。
丰富博物馆文化创意设计策划的渠道。增强现实技术的成功应用,需要结合一定的内容元素。在博物馆自身文创人员缺乏的情况下,博物馆可公开面向社会征集相关创意设计方案,积极搭建博物馆创意设计征集平台。例如面向博物馆所在地的高校举办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大赛、通过博物馆网站面向大众征集策划方案等。